“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。”近日,习近平主席在致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贺信中,鲜明指出多样文明之于世界的重要性。
\n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2500多个民族,孕育了不同文明。对今天的人来说,要想直观地感受不同文明间的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,“到博物馆去”一定是不错的选择。
\n近年来,我国各地博物馆在引进众多高质量海外展览的同时,也积极推动国内优秀展览“走出去”。在博物馆里,中外观众共享一场场穿越古今、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。
\n人类文明因地理不同而孕育出万千形态,但地理阻隔不了我们对美、对智慧、对永恒的共同追求。我们终将在博物馆的聚光灯下,重逢于文明的原乡。
\n上海博物馆,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,观众参观埃赫那吞半身像。记者 刘颖 摄/新华社
\n01
\n打开文明之窗,让世界在中国共鸣。
\n这几年,“文博热”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升温。《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(2024)》显示,2024年全年我国举办百余个文物进出境展览。越来越多“引进来”的海外高质量展览,让中国观众无需走出国门,就能感受世界文明的魅力。
\n比如上海博物馆的“金字塔之巅:古埃及文明大展”。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、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。一件件重磅文物中金宸大,生动演绎了中埃两个古老文明的跨时空对话。
\n又如苏州博物馆的“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”特展。围绕“园林”这个主题,中国艺术史名家赵孟頫、文徵明等与印象派大师莫奈相遇,呈现出园林作为人类精神归属地的多样表达。
\n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“美的多元——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”展览。展览再现了古希腊对“美”这一主题的执着追求和多元创造,也带领观众对“美”之于人类的特殊价值进行了深入思考。
\n…………
\n一场场入境展览,是中国着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一个个生动缩影。“引进来”,引的是万象风物,照见的是人类精神图谱的共通底色,激活的是文明对话生生不息的东方回响。
\n放在更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来看,这些前来参展的文物虽小,却也是今日之中国拥抱世界文明的见证。当古巴比伦的神秘图腾、文艺复兴的辉煌画作跨越山海而来,它们既让中国观众触摸到世界文明的温度,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尊重多元、包容开放的坚定态度。在丰富中国文化生态的同时,更为世界文明的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\n故宫博物院,“紫禁城与凡尔赛宫——17、18世纪的中法交往”展览,观众参观凡尔赛宫收藏的乾隆皇帝像瓷版画。记者 金良快 摄/新华社
\n02
\n传递中国智慧,让文明在互鉴中升华。
\n除了“引进来”中金宸大,一些博物馆也更加主动地“走出去”,将文物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,传承弘扬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。
\n应客观看到,让展览“走出去”并讲好中国故事,仍面临一些现实困难。
\n比如,主题怎么选择。面向大多数对中国“好奇”多于“了解”的外国观众,如何在充分展示深厚底蕴与文化魅力的同时,做好文化语言的“转译”,避免单向灌输和形成刻板印象,同样是一门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。
\n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吸收。比如,努力使文物与当地观众之间产生互动关系。“中国·唐——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(7至10世纪)”文物展上的文物,就让不少前来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参观的观众动容。
\n在描绘唐人生活方式的展览单元,有一件三彩男装女立俑,是唐代女子在社交、娱乐等社会生活许多方面不让须眉的历史写照。这让不断重读波伏娃的法国人深受触动,策展人表示,“不少观众专门在留言簿里提到‘唐代女性拥有的自由度令人惊奇’”。
\n文物“出海”不是文化的孤帆远航,而是文明的双向奔赴。以具体文物承载厚重历史,以个体故事映射时代精神,“走出去”的最大意义,就在于用它激活文明互鉴中的共生能量。
\n别小看了这一次次的“破冰”。当世界在中华文明的镜鉴中看见自己,又在彼此的辉映中进一步加强交流对话,文明符号才有可能转化为价值认同。这粒“认同”的种子,才会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里长成一片森林。
\n位于法国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,观众参观“中国·唐——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(7至10世纪)”展览。记者 高静 摄/新华社
\n03
\n构筑交流矩阵,让差异在包容中生辉。
\n历史昭示我们,文明的繁盛、人类的进步,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。
\n教育与传播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责,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,在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,应进一步强化博物馆作为文化守护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定位,持续放大博物馆的桥梁作用,有力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与互鉴。
\n对博物馆而言,要重视展览议题的引领,推动主题性、问题导向型策展。
\n在讲好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同时,面对未来发展、粮食安全、卫生健康、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,也要善于激活文物中的“文明基因库”,将先民应对挑战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当代启示。
\n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上,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“环保条款”——《田律》,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;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“鎏金铜蚕”,形象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……历史从未远去,它始终以温厚目光注视着我们如何书写未来的答卷。
\n对更多的普通观众而言,不妨怀揣“问题意识”看展览。
\n博物馆展览的魅力,在于它能锻造我们心接千载、视通万里的文明格局。古埃及人如何应对资源匮乏?古罗马人的生态观对今日有何启示?不止于“看”,更致力于“思”与“悟”,让每一次有意识、有追问的驻足与思考,都能成为个体生命汲取先贤智慧、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具体体现。
\n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“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、彼此借鉴、和谐共存,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、欣欣向荣。”
\n历史的星河中,每一束文明之光都弥足珍贵。唯有尊重差异、珍视互鉴,让古老智慧在应对共同挑战中焕发新生,人类文明的薪火方能穿越时间长河,恒久温暖。
\n原标题:在这里中金宸大,看见世界的本色
冠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